看見歷史 深耕50
淨零排放最後一哩路 打造氫能新商機
氫是結構最簡單的分子,燃燒後只有水,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政府於2022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2050年,氫氣發電將占9%到12%。呼應政府能源轉型策略,工研院亦於同年6月發布「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從發電、載具、工業三大氫能應用方,提出未來30年臺灣氫能用技術的發展策略,打造氫能新商機。
氫可主要透過燃料電池產生電力,早在1987年工研院即投入燃料電池的研究,2002年成立「台灣燃料電池夥伴聯盟」,整合燃料電池上中下游,提升產業的技術能力,為我國的氫能應用奠定基礎;2006年更將氫燃料電池的關鍵零組件「雙極板技術」技轉產業,為國內氫能產業播下種子,吸引更多廠商投入燃料電池生產;2015年,位於六甲院區的氫能源站通過國際認證,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UL評鑑的燃料電池測試認證實驗室;2022年成立以金屬板為核心的新創公司,積極推動氫能應用領域電池。
工研院也發表多項包含氫氣產製、儲存與應用的技術,包括低成本、高效率的「高效濾氫純化模組」,可純化半導體、石化製程餘氫,進行回收再利用;「再生能源電解產氫系統」,以自行研發的觸媒/膜材技術來產氫,達到高效率、低成本與零汙染的多重效益;以碳纖維複材搭配自動纏繞技術生產的「載具用儲氫氣瓶」,應用於氫能車更輕巧、安全;「氫燃料電池系統」則利用工業餘氫發電,與亞氫動力、帆宣科技等廠商合作,打造自有技術能量,建立臺灣氫能產業鏈,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最後一哩路。
接受台電委託,進行「燃料電池發電廠應用於臺灣之可行性研究」。
將氫能應用的燃料電池最關鍵的零組件「雙極板技術」技轉給盛英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具有量產能力燃料電池供應商。
位於六甲院區的氫能源站通過國際認證,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UL評鑑的燃料電池測試認證實驗室。
研發「金屬板燃料電池電堆」能有效提升電池功率密度與壽命,可作為交通載具、無人機等氫能發電使用。
研發「定置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利用工業餘氫發電,以電化學反應將碳氫燃料能量轉換為電力輸出。
研發具高安全、輕量化、耐腐蝕的「載具用儲氫氣瓶」。
研發「再生能源電解產氫系統」,利用太陽光電、風電水中取氫。
研發「高效濾氫純化模組」,能將半導體、石化等產業製程中的餘氫進行純化回收循環利用。
發布「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