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

創新纖維增附加價值 贏紡織矽谷美譽

紡織產業是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重要功臣,1970年代,紡織與成衣出口占臺灣總出口近4成,與香港、義大利、韓國,並列為全球四大紡織品出口國,但面對後進國家的追趕,工資上漲、環保議題興起,紡織業紛紛朝向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開發。工研院與產業攜手,與紡織大廠華隆公司合作研發「細丹尼PET絲製程」,大幅提升聚酯纖維生產力,也為日後超細纖維的研發成功鋪路。

1990年,工研院投入超細纖維研發,具防水、透濕、透氣、保溫等特色,可製成各式細緻服裝與人造皮革。合成皮革起家的三芳化學面臨製鞋業萎縮,尋求轉型,與工研院合作研發,製成0.15丹尼超細纖維,建立全臺首座超細纖維人工皮革廠,造就三芳成為全球前三大人造皮革供應商。

超細纖維成功後,工研院持續在量產技術與新型纖維推陳出新,研發包括「光感變色纖維」、「快速聚合觸媒技術」、「新式聚酯複合紗功能織物」、「中空微多孔聚酯纖維」,以及「正四角尼龍66工業纖維」;2002年推動成立「新纖維新紗種新布種策略聯盟」,自上游以不同的化學技術、紡絲製程及織造方法開發出各種機能性纖維及後段的紗與布,整合紡織業上中下游,開發出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奠定我國機能布日後全球市占率7成的基礎,為臺灣贏得「紡織矽谷」美譽。2011年成功研發慢性傷口負壓治療纖維材料,跨足生醫醫材領域。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工研院運用國產原料,開發醫用口罩中間層的熔噴聚丙烯材料,積極突圍國外技術壟斷限制,開創臺灣自製口罩供應鏈契機。

1979

與華隆公司合作,促使細丹尼UDY製程技術工業生產成功,完成8,000公噸之商業化規模試產。

1990

與三芳化學開發完成具防水、透濕、透氣、保溫等特色之超細纖維技術。

1992

研發「光感變色纖維」製造技術,效果優於市面,技術居國際領先地位,並授權新燕公司。

1996

發展「石化中間體製程技術」,可提升聚酯纖維生產力15~20%,技轉東雲、中興、新光、華隆等4家公司,且完成商業化規模試產。

1997

與大魯閣纖維合作,開發具有吸濕、排汗即可回收等環保特性之新式聚酯複合紗功能織物,並提供下游成衣業者開發新產品。

2000

研發「中空微多孔聚酯纖維」,可快速吸收及排除汗水,使人體清涼乾爽。

2002

推動成立「新纖維新紗種新布種策略聯盟」,計有新光、南亞、中興等22個單位加入,整合紡織業上中下游,開發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2002

推動成立「芳香尼龍多功能應用紡織品研發聯盟」,計有集盛、華染、裕源、華嵐、華宸等廠商加入;及成立「難燃聚酯應用紡織品開發研發聯盟」,計有祖揚、新光、三永、力麗、慶豐富等廠商加入。

2003

與台南紡織合作,應用奈米技術,開發特殊聚酯纖維,協助產業開發特殊機能產品。

2005

與新光合纖合作,突破傳統圓形纖維,開發「正四角尼龍66工業纖維及紡織品應用技術」,適合應用在汽車安全氣囊袋織物、登機箱、袋材等領域。

2011

研發慢性傷口負壓治療纖維材料,為國內首次成功開發親水性TPU纖維熔紡技術並製作敷料雛形品,結合含銀抗菌配方,抗菌力極佳。

更多產業

半導體產業
半導體產業
資通訊產業
資通訊產業
車輛產業
車輛產業
量測產業
量測產業
光電產業
光電產業
印刷電路板產業
印刷電路板產業
機械產業
機械產業
生醫產業
生醫產業
綠能產業
綠能產業
其他
其他
next
pr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