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

太陽能發電 再生能源促環境永續

臺灣的能源有98%仰賴進口,發展再生能源勢在必行,工研院早在1980年代即開始投入再生能源的技術開發,1985年研製成功非晶矽太陽電池,1986年開發出太陽中溫集熱器,對國內太陽能中溫集熱器技術與應用之提升有極大的助益,並設立國內第一座太陽屋示範太陽能系統運轉。

為普及太陽能應用,2008年工研院將太陽能技術應用在候車亭及便利商店等民生場域,2012年研發「微結構側向式太陽能集光器技術」,安裝於大樓玻璃,可透光兼發電;2016年政府將綠能產業列為「5+2」產業創新計畫之一,大力推動綠能發電,工研院積極投入太陽電池研發,包括2020年與台塑公司共同研發的「染料敏化電池應用於低光照場域」,拓展室內光源的應用,並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打造全球首條年產能10萬片的試量產線;2021年的「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2022年的「鈣鈦礦太陽電池」,均具備高光電轉換效率,後者更有機會突破矽晶類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的極限,極具市場競爭力。

政策推動太陽能安裝量逐年提高,大量汰役的太陽能板只能破碎或降階處理,恐生環境問題。2022年,工研院攜手聯合再生、三芳化學開發「高效能易拆解太陽能光電模組」,可將矽晶片、玻璃蓋板及高單價貴金屬材料進行回收,讓太陽能板從源頭到汰役都可以得到妥善處理,實質做到永續環境,該技術並獲德國萊因(TÜV Rheinland)頒發第一張IEC國際證書,加速易拆解太陽能模組打進國際市場。

1985

研製成功非晶矽太陽電池,配合政府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促進國內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1986

設立國內第一座太陽屋示範太陽能系統運轉,利用太陽光電設備達到節能效果的示範屋。

1986

開發國內太陽中溫集熱器,對國內太陽能中溫集熱器技術與應用之提升有極大的助益。

1993

開發太陽能固體吸附式制冷技術。

2008

將太陽能技術應用在候車亭。

2011

「綠能天線技術」結合工研院研發的薄型高增益天線與太陽能板儲存電力技術。

2012

「微結構側向式太陽能集光器技術」節省大量矽晶電池片的成本且高度考量人因需求之高透光性,運用於大樓玻璃、建材及太陽能電廠中。

2013

協助全家便利商店完成國內首座綠能國道便利商店,整體設計可節約20%用電,相當於每年減少約74.4公噸碳排放。

2020

研發「高效能易拆解太陽能光電模組」,突破傳統太陽能板難以回收的痛點,讓太陽能板各組成材料有效分離。

2020

與台塑公司共同研發的「染料敏化電池應用於智慧家庭技術」,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打造全球首條年產能10萬片的試量產線。

2021

開發國內首創耐候耐蝕尼龍工程塑膠邊框新材料,可延長濱海場域太陽能模組使用壽命。

2021

研發「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開路電壓大於700mV,效率達23.5%,為目前極具競爭力的太陽能電池之一。

2022

研發「高效能易拆解太陽能光電模組」,解決過去廢棄太陽能板的回收的技術與經濟難題,獲得德國萊茵國際認證。

2022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會突破矽晶類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的極限,極具市場競爭力。

更多產業

半導體產業
半導體產業
資通訊產業
資通訊產業
車輛產業
車輛產業
量測產業
量測產業
紡織產業
紡織產業
光電產業
光電產業
印刷電路板產業
印刷電路板產業
機械產業
機械產業
生醫產業
生醫產業
其他
其他
next
pr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