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 深耕50
向RCA取經 發展臺灣積體電路
兒時記憶電子錶、會唱歌的音樂卡片,乃至現今舉世聞名的半導體產業,它的源頭都是半世紀前的一場早餐會。1974年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及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等7人,在小欣欣豆漿店的一場早餐會成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起點,隨後潘文淵於圓山飯店閉關撰寫「積體電路計畫草案」。時任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胡定華,成為積體電路計畫的第一個成員,1976年工研院與美國RCA公司簽訂積體電路技術移轉授權合約,引進半導體技術。
第一批前往RCA訓練人員共19人,以楊丁元為總領隊兼新澤西州地區領隊,小組成員有謝錦銘、蔡明介、林緒德、王國肇等人,主攻設計;史欽泰為俄亥俄州地區領隊,帶領曾繁城、劉英達、倪其良、曹興誠、陳碧灣、戴寶通、邱羅火等人,學習製程;章青駒為加利福尼亞州地區領隊,成員有謝開良、萬學耘等,學習測試技術;許健則帶著林蘅、黃顯雄等人,前往佛羅里達州研究設備。回臺後將所學投入到示範工廠,成為臺灣半導體業的開路先鋒。1977年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落成,啟動國內首條積體電路製造生產線,營運第六個月良率就達到七成,遠高於技術轉移母廠RCA公司的五成,技術成效超乎預期,1978年完成國產自製的第一批電子錶積體電路,讓臺灣躍升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子錶輸出國,並為我國半導體產業奠定雄厚基礎。
與美國RCA簽訂「積體電路技術移轉授權合約」,成功引進三吋晶圓並發展半導體製程技術。
派員赴美RCA訓練。
完成全國第一顆商用IC CIC001設計,由謝錦銘在RCA設計研製成功,回國後製成定時器交由客戶使用,開啟臺灣IC設計新頁。
全國首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落成,由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主持生產線啟動典禮,象徵臺灣正式邁入積體電路製造生產領域。
完成國產自製的第一批電子錶積體電路,開啟我國製造積體電路產品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