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

機車自主研發 成就國際供應大國

機車是國人主要的代步工具,密集度居亞洲之冠,有機車王國之稱,然臺灣在1950年代前無相關技術支持,以進口整車機車販售為主;1960年代後因工商業逐漸興起,就業機會增加,機車漸替代腳踏車成為主流交通工具,臺灣雖能打造車身,卻苦無國產引擎可用。在政府政策與市場需求驅動下,工研院開始投入機車產業研發,1980年代做出全臺首輛從頭到尾幾乎可以馬上上市的「噴射引擎速克達MIRL80i」又稱「響尾蛇」,採用的噴射系統比國外速克達更為先進。

1990年代後,工研院不僅持續精進機車引擎與零組件,協助國內廠商建置機車生產產線,與國內主要機車廠、電池廠及電機廠共同投入研發。從二行程、四行程機車之引擎,到完成國內第一款V型多缸250cc大排氣量機車引擎開發,扶持國內機車產業在國際站穩腳跟,如今臺灣的衛星工廠已能夠供應全世界八成的機車零件。

2000年代,工研院投入電動機車研發有成,陸續發表「新世代概念機車RoboScooter」、「可高速充放電鋁電池」、「高能量及高安全樹脂固態電池」、「全國產化重型電動機車驅動次系統公版解決方案」等,從引擎邁向電動車馬達、電池與系統開發,並串聯業者共組電動機車聯盟,完整電動車上中下游產業鏈,推國內電動車產業邁向國際。

1988

研發噴射引擎速可達MIRL80i「響尾蛇」,採用噴射供油及水冷引擎。

1988

工研院機車技術登上《流行騎士》機車月刊封面照。

1988

《流行騎士》機車月刊報導工研院研發之噴射引擎速可達MIRL80i「響尾蛇」,採用噴射供油及水冷引擎。

1991

投入電動機車技術研究發展,與國內光陽、三陽、台灣山葉、台鈴、展葉、永豐機車廠,統一、湯淺、廣隆電池廠,以及士電、台全電機廠合作研發,開發完成EC1雛型車,車輛性能已可符合短程交通需求。

1993

推出ZES2000電動機車原型車。

1993

研發電動機車驅動器及馬達。

1993

研發二行程機車。

1995

協助三陽機車公司設置一套全自動國產彈性聯製生產線,主要生產125 cc機車汽缸體。

1996

與三陽及光陽兩家機車廠共同簽署機車類國有專利授權合約,首創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專利授權國內機車業者使用之先例,亦是當時最大規模產研合作行動。後續並聯合機車、電機業者籌組電動機車技術聯盟。

1996

完成國內首具四行程水冷125cc速克達機車引擎,技術移轉聯統興業公司。

1996

與西門子公司簽訂開發四行程機車引擎電子控制的EMS(Engine Management System)硬、軟體技術,並落實至國內業界推廣使用。

2000

完成國內第一款V型多缸250cc大排氣量機車引擎開發,技術移轉光陽公司,促成業者投資15億元量產Venox 250機車,成功打入歐洲機車市場。

2001

輔導臺灣湯淺電池公司進行高性能電動機車用鉛酸電池相關製程技術開發,開發合乎市場需求之電動機車用鉛酸電池。

2008

與三陽、美國麻省理工MIT Media Lab聯手打造新世代概念機車RoboScooter,具環保、節能、輕便、可折疊、及易停車之特性,滿足未來都市節能減碳之需求。

2009

促進「電動機車產業推動聯盟」成立,結合33家聯盟成員包括:機車廠三陽、光陽、山葉;鋰電池廠能元、必翔與新普等,形成完整電動車上中下游產業鏈。

2019

與光陽集團KYMCO簽署電動機車能源管理系統技術合約,針對「自我學習式動態電量預估」技術等36項專利技術展開合作,開發出新世代的AI概念電動機車。

2021

研發「全國產化重型電動機車驅動次系統公版解決方案」,讓電動機車具有高功率、高馬力、高續航力、高環保特色,更將串聯晶片、動力次系統到全車產品等國產化供應鏈。

更多產業

半導體產業
半導體產業
資通訊產業
資通訊產業
量測產業
量測產業
紡織產業
紡織產業
光電產業
光電產業
印刷電路板產業
印刷電路板產業
機械產業
機械產業
生醫產業
生醫產業
綠能產業
綠能產業
其他
其他
next
pr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