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 深耕50
奈米科技產業化 產業脫胎換骨
奈米是1公尺的十億分之一,當材料結構小到奈米水準時,其物性會產生顯著的改變,可以衍生出全新的應用,從電子資訊到民生化工都將因奈米科技而提升。配合政府推動「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工研院從技術到應用全面推動奈米科技,協助產業轉型升級。
2001年從電子資訊領域切入,以奈米科技陸續成功打造4吋車用奈米碳管場發射顯示器、奈米碳管場效電晶體(CNT FET),20吋奈米碳管場發射背光板等;民生產業方面,開發奈米光熱粉體,製成保暖的發熱衣,大幅提升光熱效率之餘,成本也能降低,為臺灣紡織產業開啟新的成長動能;另研發水性玻璃防污透明塗料技術,抗髒耐汙,應用於台鐵、高鐵、北捷車體,省下大筆清潔費用。
工研院於2002年透過籌組產業聯盟,擴散奈米科技產業效益。包括半導體產業的「65奈米研發聯盟」,材料產業的「奈米碳球研發聯盟」、「產業奈米技術應用促進會」,生醫產業的「奈米生醫研發聯盟」等;還首創「奈米標章」,幫助消費者認識真正的奈米產品,時至今日,透過奈米科技轉化既有材料的新產品越來越多,奈米科技已無處不在,進入你我的生活。
開發完成兼具低驅動電壓、高發光效率且低成本之全國第一台四吋車用奈米碳管場發射顯示器(CNT FED)。
成立「奈米碳球研發聯盟」,參與廠商包括鴻海精密、台塑、東元奈米、中橡、台橡、永豐餘等。奈米碳球(Nanocapsule)具有特殊的結構與光、電、磁的性質,可應用於散熱、機械潤滑等。
籌組「65奈米研發聯盟」(65nm Research Alliance),創始成員包括台積電、日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長興化工、永光化學、同步輻射中心等,推動下世代半導體產業材料的技術整合。
研發出國內第一顆P型與N型奈米碳管場效電晶體(CNT-FET),與現有IC生產線100%相容,並開發大面積奈米碳管定位技術,完成奈米碳管電路之製作。
成立「產業奈米技術應用促進會」,推動傳統產業奈米粉體的應用,計有台塑、南亞、長興、長春等100個組織加入。
建置國際級奈米共同試驗室,用於尖端奈米研發、開發產學研應用平台,落實國內奈米技術產業化快速驗證測試。
開發世界最大尺寸「20吋奈米碳管場發射背光板」,作為大尺寸液晶顯示器背光源。
成立臺灣奈米技術產業發展協會。
成立「奈米生醫研發聯盟」,聯盟結合生技、醫療、藥廠,就技術、市場、法規、資金及國際合作等層面,共同發展奈米生醫產業技術。
研發完成「奈米金觸媒」,應用在防毒口罩和熱水器等爐具上,可用於減少一氧化碳的危害。
全球首創「奈米標章」制度,幫助消費者認識真正的奈米產品。
開發「水性玻璃防汙透明塗料技術」,產品推廣至台鐵、高鐵、台北捷運等車廂防汙處理,每年可節省大筆清潔費用。
「耐熱型防眩控光膜片」獲日內瓦及匹茲堡發明展大獎。
「奈米纖維濾膜」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可應用於再生水回收,硬水變軟,甚至海水淡化,並衍生新創公司新長豐。
開發奈米光熱粉體,製成保暖的發熱衣,為臺灣紡織產業開啟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