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 深耕50
掌握碳纖維技術 助產業脫胎換骨
碳纖維的密度是鋼的五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5倍,抗電磁、耐疲勞、耐腐蝕,在力學表現上相當優異。1980年代即已開始應用於航太、運動用品。工研院憑藉對碳纖維技術的掌握,協助企業精進碳纖維高爾夫球桿、網球拍的製造水準,更帶動自行車產業脫胎換骨,大幅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1985年起與巨大機械合作,進行碳纖維自行車架的開發,1988年第一批碳纖維自行車架出廠,經測試耐久性比國外碳纖維車架高出10倍,更幫助巨大贊助的車隊,在2004年環法自行車賽中取得佳績,大幅提升巨大碳纖維車銷售量,也讓巨大機械從代工轉型品牌,「捷安特」成功打入全球自行車高價市場,成為材料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的最佳典範。
工研院以碳纖維開發「複合材料貼片補強混凝土結構技術」,作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物的補強。1999年臺灣遭遇921大震,工研院也運用此技術,協助災區建築復建;後更切入航太領域,與美國Spirit公司合作開發新世代航太用碳纖維,成功開發高模數碳纖維前驅體材料,其剛性達到國際模數碳纖維標準,有助於我國複材產業轉進航太高科技市場。因應環保趨勢,2018年開發出可100%回收的「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技轉廠商製成質輕堅固的行李箱,行銷國際,將帶動臺灣循環經濟商機。
協助織布機廠益進機械,製作碳纖維複材帶輪,取代傳統鋁合金帶輪,致織布機轉速增加,生產力提高50%,是臺灣無梭織布機取代日本,主導東南亞市場的關鍵。
將複合材料應用在自行車、網球拍及高爾夫球桿等產品上。
與巨大機械合作進行碳纖維自行車架的開發。
與產業合作開發熱熔膠單方向預浸材料製造技術,提升我國網球拍、高爾夫球桿製造水準。
利用碳纖維,開發出「複合材料貼片補強混凝土結構技術」,可應用於鋼筋混凝土(RC)結構物之缺陷補強、防震補強、火災補強及海砂屋補強。1999年協助921災區建築物進行復建工作。
與美國Spirit公司合作進行新世代航太用碳纖維開發計畫,成功開發高模數及高剛性碳纖維前驅體材料,達到國際水準,可運用於航太等高科技產品。
開發「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與「水相無溶劑環保配方」,製成100%可回收再製質輕強韌的行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