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 深耕50
LED照出臺灣綠色競爭力 打造智慧顯示科技新生活
臺灣光電產業起始於1970年,但當時並未形成完整產業鏈,工研院兩路併進,發展顯示器及LED產業;顯示器方面,1987年工研院積極投入開發,短短7年內,就達到半導體產業發展20多年相同規模的產業鏈。2002年成為世界市占率30%以上的第二大面板生產供應國,同年成為「兆」元級產業。因應日新月異的面板需求,工研院在2006年研發軟性電子;2009年開發全球最長的連續性軟性液晶電子紙;2011年累積豐富的電子紙技術,專利數量居全球之冠。
而為了建立LED自主核心技術,工研院在1986年購入臺灣第一台MOCVD機台, 1996年催生成立晶元光電,協助建立完整LED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LED可應用於顯示器背光源、照明、車燈等,工研院從技術研發著手,助LED產業發展多元應用。如:1998年研發平面顯示器上重要組件透明導電電極技術(ITO),可大幅提升LED亮度達20%以上。照明方面,2008年推出晶片式交流電發光二極體照明技術(AC LED),2011年工研院主導的臺灣照明委員會(CIE-Taiwan),設立二個新技術委員會,將臺灣從規格制訂的跟隨者變成主導者,與國際接軌,搶攻固態照明市場先機。2018年開發可攜式紫外線光源UVC LED水殺菌技術,首度導入國內飲水機產業,打開LED利基市場。
為跨足下世代面板技術,2016年底成立「Micro LED聯盟」,促成國內產業鏈的攜手合作及升級,2020年推出Micro LED巨量移轉至PCB基板,技術獨步全球,同樣尺寸面板創造更好的顯示效果,2020年攜手錼創、佐臻等50家供應鏈廠商,打造高精密陣列之微型Micro LED全彩顯示模組,可延伸應用於電視、室內顯示屏、車用可撓曲面板、軟性穿戴裝置、智慧眼鏡,為LED及顯示器產業再締新猷。
LED年代
製造波長880與940nm的紅外線LED。
購入臺灣第一部MOCVD(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累積)機台,開始製造LED磊晶。
研發「砷化鋁鎵(AlGaAs)紅色發光二極體晶粒製程技術「及「磷砷化鎵(GaAsP)橘色發光二極體磊晶片」。
結合光寶、億光、華興、興華、佰鴻、光磊科技等13家業者,成立「光電半導體工業技術發展諮詢委員會」,達成不殺價、不挖角合作共識。
GaAs IR LED磊晶技術移轉鼎元科技,提升國內發光二極體技術。
發表臺灣第一顆紅光雷射;雷射筆為主要應用之一。
技轉AlGaInP給國聯光電,該技轉案促成國聯光電公司之成立及設廠,開始我國上游磊晶發展基礎。
完成二吋紅光LED晶片,催生晶元光電成立,投入LED元件製造,建立完整LED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
製造出臺灣第一顆高亮度藍光LED。
推動「白光照明光源開發技術業界科專計畫」,邀集國內LED上中下游10家廠商共同開發。
研發透明導電電極技術(Indium Tin Oxide;ITO),使LED亮度大幅提高20%以上。
研發氮化鎵藍紫色雷射二極體。
結合晶電、光寶、福華、鼎元等19家廠商,組成「AC LED 應用研發聯盟」,開發LED照明市場新藍海。
以「晶片式交流電發光二極體照明技術(On-Chip AC LED Lighting Technology)」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為世界首創的AC LED燈泡。
CIE年會通過設立兩個新技術委員會,即「軟性曲面光源技術」(Photometry of curved and flexible OLED and LED sources)和「AC LED產品於固態照明應用之特性研究技術」(Characterization of AC-driven LED products for SSL applications)委員會,是臺灣參與全球LED照明標準制訂的新里程碑。
成立「臺灣 LED與照明標準調和會議」,制訂全球首套「LED智慧照明系統標準」。
開發可取代60W白熾燈泡之10W LED燈泡,發光角度達 330°,是國內唯一使用塑膠當作散熱燈具之高瓦數LED燈泡。
發表全球第一款全塑膠大角度LED球泡燈。
與台灣光電半導體產業協會(TOSIA)、照明公會成立「LED商業照明聯盟」,邀集中國電器、晶電、億光、隆達等50家廠商,建立商業照明燈具設計所需的LED共用模組與網路行銷共有通路。
研發「OLED 表面電漿耦合增益技術」,突破有機藍色發光材料壽命太短的瓶頸,有助於推動白光OLED照明產業化。
成立大面積晶片級LED封裝模組與設備研發聯盟。
開發全球首款應用可攜式UVC LED除菌技術之「筷潔菌」。
「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大腸桿菌除菌率達99.9%以上,首度成功導入國內飲水機產業。
與錼創顯示科技合作,Micro LED在穿戴式裝置與車用面板上的應用。
顯示器年代
研發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 LCD」技術。
開發3吋至6吋TFT LCD技術和週邊IC零組件。
完成3吋VGA TFT LCD技術,技術移轉元太。
完成全國第一片10.4吋TFT LCD面板開發,技轉中華映管、南亞、中鋼、明碁等公司,開啟國內大型TFT LCD面板之發展。
研發出國內第一片矽單晶反射式液晶顯示器。
與達碁科技、中華映管、瀚宇彩晶、元太科技、聯友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等TFT LCD廠商共同組成「中華民國臺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產業協會」(Taiwan TFT LCD Association;TTLA),使國內之LCD上下游產業迅速地同步發展,且更具完整性。
應用熱氣泡式噴墨技術開發「全彩高分子自發光式顯示面板」。
與德州儀器公司共同合作開發DLP光機,以強化臺灣投影顯示器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開發軟性三吋彩色有機薄膜電晶體驅動之液晶顯示器,是除了飛利浦外,全球第二個成功展示軟性顯示器的機構。
發表全球第一片「單層彩色膽固醇電子書」,突破市面上膽固醇電子書需RGB三層限制,電子書正式邁入輕薄彩色的時代。
建置「軟電量產開發實驗室」,開發全塑膠彩色軟性顯示器,加速國內軟性電子產業發展。
研發出全球最長的連續性軟性液晶電子紙。
「FlexUPDTM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顯示器技術」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彎曲表現超越國際。
開發全球最小內埋式 LED 微陣列直接投影技術。
發表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6吋的彩色可撓曲AMOLED顯示器。
「可重複書寫的電子紙i2R e-Paper」,可應用在數位書畫及電子看板,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及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材料及基礎科技類首獎。相關專利達217件,居全球之冠。
年底成立Micro LED聯盟。
抗刮耐磨觸控AMOLED解決方案,提供既柔軟又堅固的外摺顯示新選擇。
發表全球首創全噴印式高穿透薄膜封裝技術,用於OLED元件整合驗證,兼具成本與良率提升優勢。
全球首創以無光罩數位圖案化製程,製作7.07吋FHD AMOLED面板,有助於面板廠提升產品開發速度並大幅減少開發成本。
發表全球首展雙人虛實互動智慧窗。
發展可降低手術下刀風險之透明顯示互動模組,提供醫療團隊手術治療時精確導引。
首創Micro LED直接巨量移轉至PCB基板,技術獨步全球,同樣尺寸面板創造更好的顯示效果。
研發全球領先的「低繞射透明AM Micro LED」技術,有效解決既有透明顯示器背景影像模糊問題。
與友達光電打造「透明Micro LED智慧窗」,結合臉部辨識與視野追蹤、虛實融合互動技術,提供遊客全新虛實融合互動體驗。
全球首創科技「透明顯示車載虛實融合互動系統」,導入高雄旗津渡輪的「智慧船舶觀光遊船窗屏導覽系統」,以及臺北捷運的文湖線和新北的淡海輕軌。
全球首創「我視AI魚缸」導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AI人工智慧協助參觀民眾辨識各種生物。
開發領先全球「Micro LED全彩顯示模組」,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攜手米斯全媒體、聚積科技,啟用全國首座小間距微型 LED 電影級XR虛擬影棚。
與高雄衛武營合作,以臺灣最大的小間距mini-LED曲面顯示器,打造出結合科技與藝術的「祈福許願樹」。